首页 > 诗文 > 杜甫的诗 > 八阵图

八阵图

[唐代]:杜甫

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。(名成一作:名高)

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。

八阵图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,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。

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,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。

注释

八阵图: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,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。

盖:超过。三分国:指三国时魏、蜀、吴三国。

石不转:指涨水时,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。

失吞吴:是吞吴失策的意思。

八阵图创作背景

 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(766年)夏迁居夔州,夔州有武侯庙,江边有八阵图,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。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。《八阵图》便是其中一首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海兵.杜甫诗全集详注.乌鲁木齐:新疆人民出版社,2000:278-279

八阵图鉴赏

  “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“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。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,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、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,功绩最为卓绝。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,固然有许多因素,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,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。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,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。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,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。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,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:“一统经纶志未酬,布阵有图诚妙略。”“江上阵图犹布列,蜀中相业有辉光。”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、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。

 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,“三分国”对“八阵图”,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,显得精巧工整,自然妥帖。在结构上,前句劈头提起,开门见山;后句点出诗题,进一步赞颂功绩,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。

  “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。”这两句就“八阵图”的遗址抒发感慨。“八阵图”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。据《荆州图副》和刘禹锡《嘉话录》记载,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,高五尺,六十围,纵横棋布,排列为六十四堆,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,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,等到冬季水落平川,万物都失故态,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,六百年来岿然不动。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。“石不转”,化用了《诗经·国风·邶风·柏舟》中的诗句“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”。在作者看来,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: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,矢志不移,如磐石之不可动摇。同时,这散而复聚、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,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、遗憾的象征,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“遗恨失吞吴”,说刘备吞吴失计,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,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,而成了千古遗恨。

  当然,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“遗恨”,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,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“伤己垂暮无成”(黄生语)的抑郁情怀。

  这首怀古绝句,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。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,而是语言生动形象,抒情色彩浓郁。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,浑然不分,给人一种此恨绵绵、余意不尽的感觉。

杜甫简介

唐代·杜甫的简介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

...〔 ► 杜甫的诗(1134篇)

猜你喜欢

端午词·内廷

宋代晏殊

披风别殿地无尘,辟恶灵符自有神。

九子粽香仙醴熟,共瞻宸极祝千春。

登金山

清代汪铮

搭影耸寒月,江声撼夕阳。蛟宫蟠地脉,鸳瓦接天光。

慷慨停孤棹,登临更上方。千秋遗恨在,杯酒吊蕲王。

曹仁宪谨荣寿 其二

元代黄璋

斯文今有主,一代颂鸿儒。道绍二程学,龄登九老图。

化裁金作砺,持守玉为壶。我辈蒙嘉惠,称扬岂近谀。

为顾彦先作诗

魏晋陆机

肃肃素秋节。湛湛浓露凝。

太阳夙夜降。少阴忽已升。

赠俞隐居

明代祝允明

水南雉市万尘趋,水北还容陋巷居。三尺素桐陶靖节,百篇华赋马相如。

心抛世俗争为事,手录时贤未见书。欲继姓名高士传,怕君嫌我近睢盱。

入奏行,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

唐代杜甫

窦侍御,骥之子,凤之雏。年未三十忠义俱,骨鲠绝代无。
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,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。
蔗浆归厨金碗冻,洗涤烦热足以宁君躯。